您现在的位置: 星美人 > 星美人习性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ldquo打屁股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7/18 20:23:07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一位女士外出忘带口罩了,很是局促和不安。旁边的朋友问她怎么了,她回答说:疫情期间出门不戴口罩不合适,而且感觉特别羞耻,就好像“光着屁股”。

我国古代有一种很流行的刑罚叫笞(chī)刑,主要就是“打屁股”,而且一般都是让犯人“光着屁股”重打几十大板。有人要问了,我们在很多古装剧里都看过所谓的笞刑,但是没有让犯人“光着屁股”行刑的。再说,打都打了,但士可杀不可辱,为什么还得这样执行?

古代的笞刑之所以如此执行,主要是为了“保护”犯人

有一种观点认为,人要脸、树要皮,有人犯了罪如此执行笞刑,就是要让他深刻感受犯罪后的羞耻感,因为难为情而痛改前非。伤在其身,羞在其心,这跟“啪啪打脸”效果相当。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。但要说如此行刑的根本原因,更大程度上则是为了“保护”犯人的生命。

一般情况下(“二般情况”咱们下文说),笞刑是对犯人相对较轻的刑罚,无论打三十、五十大板或是更多,都不是以打死犯人为目的。否则,斩了了事,何必如此麻烦?

行笞刑也有一定标准,基本都需要打到“开花”。如果犯人穿着衣服受笞刑,渗出血来很容易看到,开没开“花”则不好判断。不能打几板子,掀开看看“开花”与否,这属于专业技术不过关。实际上,对于行刑人员来说,笞刑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,需要岗前培训,大概还得持证上岗,而且非常讲究“传、帮、带”。

而犯人穿着衣服行笞刑时,打到“开花”,也就意味着打碎的布容易进入血肉,进而引发伤口感染。犯人罪不当死,只是行一个笞刑,最后由于伤口感染、又没有抗生素治疗死去了,那就等于浪费人力物力、白耽误半天功夫。

我国香港在90年代还存在笞刑,同样要求如上述方法执行。监狱医生需要在旁边监督,一方面是计数,另一方面,每隔3分钟查看一下罪犯的状态。行刑之后,罪犯不能立即穿衣服,也是怕伤口感染。

所以,笞刑这个刑罚,出于对犯人生命的“保护”,基本都会贯彻这一“潜规则”。当然,说到90年代香港笞刑的专业技术,跟明朝时那可差远了。下面就来聊聊“二般情况”——明朝的廷杖。

明朝的廷杖,将笞刑行刑的技术练到炉火纯青

明朝的廷杖,打的是明朝的官员。犯罪官员执行笞刑时,也用上述同样的方式,几个来回下去皮开肉绽,可能当时的人们也感觉有辱斯文、有失尊严。因此,官员被执行笞刑“打屁股”,刚开始都要垫个垫子。

明太祖朱元璋表示,都因罪获刑了,还讲什么斯文不斯文、尊严不尊严。此后,行笞刑时都不许垫任何东西。而明朝这廷杖可不是银样镴枪头,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大棒。于是,便催生出了炉火纯青的笞刑行刑技术。

什么叫炉火纯青?那就是能够做到从“一棒子打死”到“一百棒子都不打死”之间收放自如。为此,锦衣卫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训练。

当然,锦衣卫再残暴,也不能直接拿大活人练。他们的方法是,在宣纸下面放砖头。一棒子下去,宣纸破了,砖头不碎,则重新开始。如此反复,直至练到一棒子下去,砖头碎裂而宣纸不破。

功夫炼成后,就成了锦衣卫们“寻租”的最佳手段。给钱到位的,打得皮开肉绽,其实只是皮外伤,抹点儿金枪药,分分钟下地玩耍。给钱不到位或者被上面下了死命令的,一棒子下去就得受内伤,一命呜呼实属寻常。

明武宗朱厚照时期,一百多名获罪的官员趴在青石广场上接受廷杖笞刑,十多人先后归西而去;明世宗朱厚熜(cōng)时期,一百三十多位官员集体受廷杖,十七人先后魂归天外;明英宗朱祁镇时期,山西一次性打死十个县令,成为“死杖之最”。

明代锦衣卫行笞刑的技术确实炉火纯青,也正是因为这“技术”,催生出一系列乱象:有些罪不当死的官员,由于关系没有走通,被活活打死;有些官员走通锦衣卫的关系后,经常到皇帝那“死谏”以求受笞刑,并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出了忠臣的“人设”;一位叫赵用贤的官员受了笞刑,他的夫人把打下来的肉风干后做成腊肉,挂在家中留作纪念……

笞刑的前世今生

追根溯源,笞刑发端于尧舜时代,正式开始于西汉文帝、景帝时期。汉文帝废肉刑,把笞刑确定为汉朝重要的刑种之一。汉景帝刘启制定《箠(chuí)令》,明确了受刑的部位是屁股。

到了隋唐时期,笞刑成为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等五刑之一。这个五刑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末,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。至于笞刑为什么将屁股作为主要的击打部位,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。

由汉代到隋唐时期,行笞刑时,击打人体的部位并不固定,胸背部也会被击打,打死人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
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,官方修订图文并茂的《明堂针灸图》呈给李世民御御览。他从这幅图中观察到,人的胸背部有很多重要穴位,击打的话确实容易“三长两短”。而屁股上重要穴位就少多了,行笞刑作为击打部位相对安全。从此之后,笞刑击打屁股就成主流了,仅宋代有所反复,元代至清末,笞刑都是如此。

这正如鲁迅先生在其《洋服的没落》一文中所言:

脖子最细,发明了砍头;膝关节能弯,发明了下跪;臀部多肉,又不致命,就发明了打屁股。

结语

古代对犯人行笞刑时,击打部位和行刑方式的选择,都是出于“保护”犯人的目的,如果能让犯人因羞愧而改过自新,则属于意外收获。所以,结论就是,大家在古装剧中看到的笞刑,不是也不可能是古代名副其实的笞刑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xingmeirena.com/xmrxx/841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星美人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