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近几周的发展趋势,我似乎该开个专栏,专门承载每周的思维碎片。的确,一周字的随笔输出,对我来说不算难事。
但我自由惯了,一个跑步扎头发都嫌皮筋束缚的人,怎愿给自己布置这些固定化的任务。
况且,那一板一眼、按时放送的心事随笔,想必也不够动人。
我就这样放任思维和记录自由发展,枯竭时,我不着急;火候正妙,我就带着那浩浩汤汤几千大字朝你走来。
以下这些文字,是近日自由生活所得。
1
前些日子我经常坐在阳台的凳子上,腿搭在栏杆,脚翘得高高的,将ipad或者电脑放在腿上,学习或敲字。
七月是南非深冬,我已经很久没有去阳台坐了,阳台的门一天也只为通风开一次。
之前花块钱买的暖气片派上了用场,整日开着,有时睡前忘记关掉,早上走进客厅会烘暖一下。
说到二手,不论是在南非还是利兹,我都收买了好多二手好物,除过九成新的电暖气片,我还花80块钱买了吸尘器,20块的电饼铛,将近买了豆浆机,打包价买了台灯、熨斗与音响……
人未光临,有温度的、划算的物件已经在另一个城市等我,我拥有随时开始新生活的勇气。
一年好景,橙黄橘绿,全在自己心中的信念与步调。
正如现在敲字,原本打算抱怨冬天的冷,我失去了惬意的阳台生活,但笔尖梳理时又发现,近些天的光景也相当不赖。
每天晚上,我将阳台的门紧关,窗帘也拉得严严实实,暖气开到最大档,窝在沙发上学习,身上穿着柔软的棉袄,腿上盖着厚厚的被子。
落地台灯耳侧而立,陪伴发出温黄的光,这种瓷实的感觉冬日独有。
我们似乎从来不会失去什么,告别一段时光、一段生活、一种固定的感觉,转头又会遇到新的际遇,一头扎进去,才是正解。
2
每晚临睡前,我都会被两种情绪包围:一种是恐惧,对于未来未知的恐惧,长达二十多小时的他国转机飞行,独自落地陌生国度,一个人开始的一年。生命里每个头衔,都那么不容易获得;
另一种是怀疑,我这样折腾一番究竟有何意义,是否人不必活得那么辛苦。
这里说的「临睡前」是手机放下、灯关了、躺在床上的时候。而其他时候,哪怕只有手机发出光,我都还会有一些正面的情绪,比如对新生活的期待。
凌晨2:40,我会想到跨度24小时的飞行,荷兰转机等候11小时,仿佛能看到,穿着防护服、戴着面罩的我在机场奔走,躲避人群、摘下口罩匆匆进食,抓住工作人员勇敢大声问路……
茫然且未知让我窒息,起来拿起手机,尝试将害怕的事情敲出来。当感性情绪变成理性问题等待解决,似乎就不再那样忐忑——
荷兰转机10余小时怎么度过?机场工作人员英语怎么样?手机电是否充足?转机需不需要取行李?食物放在背包还是行李箱?八宝粥是液体是否安检不能通过?既然这么麻烦,飞到伦敦是否比落地利兹更为方便?荷兰机场工作人员英语怎么样?N95戴24小时肯定会受不了,机上普通口罩加面罩是否更舒适?如何喝水?怎么吃饭?落地后怎样被带进隔离酒店?酒店的食物是什么样子?如果吃不惯,我可以给行李箱塞辣酱、火腿还有什么?
面对一个个细枝末节,我知道自己该做的不是失眠担心,而是认真去查询、去提前了解,将细碎的空洞缝补,拼凑一幅光明的未来。
而另一种情绪,怀疑,除过对留学进行严苛的风险衡量、利弊分析、全套评估,更多时候,我寻求精神力量。
我读「ELLE前主编」晓雪写的文字,她说:
40岁,送自己的生日礼物是回到课堂,备考中欧商学院EMBA课程……上学那几年,有过几次气馁辍学的念头,实在太累了。压力排山倒海,做作业到半夜“举头望明月”时怀疑自己:这么给自己加码对不对?
世上大女人都有相似之处吧。在她人生的各个转口,在被命运摆弄的那些无助的时刻,一定绝望过、悲伤过、不知所措过,可是她的文字里没有绝望、没有悲伤,只有坚定的信念,爱的信念和做自己的信念。
我再读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,孙少平去黄原城里做小工的章节。去年疫情被困在家,我被这一段感染——
他意识到,要走就得赶快走!要不,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,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。现在正当年轻气盛,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?
不论在任何时代,只有年轻的血液才会如此沸腾和激荡。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有过自己的少年意气,有过自己青春的梦想和冲动。不妨让他去吧,对于像他这样的青年,这行为未必就是轻举妄动!
而今年,似乎已经过了那样的阶段,让现在的我动容的,是这段:
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?他难以想象。当然,有一点是肯定的——一切都将无比艰难;他赤手空拳,无异于一丛飘蓬。
拥有负面的情绪不可怕,重要的是,你如何直面它、分析它、用理性和感性的力量破解它。
今天这里分享感性的力量,他日出文谈及「留学」时,会将我抉择时的理性度量展现笔端。
3
昨天剩了一大碗蒜蓉油麦菜和炒鸡蛋,为什么会剩,是我不能把握一人食的量吗?
事实上,每次只要动辄洗菜做饭,我必定会做过量的菜,用保鲜膜干干净净一封口,隔天早上就可饱食一顿热乎乎的早餐——剩菜泡面!
早饭之后,我忙碌着上课、午休、写文章,直到晚上7点,肚子开始提醒觅食,而我又实在没力气去大动干戈。
爬起身去看,碗里还有剩菜,添上热水烧开,打开冰箱,拿出饺子往锅里扔,吃不饱,再煮个蛋。我就站在灶台边上,从锅里将饺子一个个捞出来吃,狼吞虎咽。
听起来是否倒人胃口?我也很想当个美美的生活博主,每天发清新别致的一人食、一人居照片。
但大家有没有发现,我很少晒日常生活的照片,不是不想,而是我的生活,真的太粗糙了。
为节省时间,做饭能用手撕绝不用刀切,有漂亮的杯盘也不用,铁盆和小锅一装,一顿吃不完,摆在那里,下午筷子一拿直接吃,都很少加热——我这两年,真的就是这样过来的。
我是馋人,但对吃的却不挑剔,我的饮食底线很低,很少会觉得什么无法下咽。在最简化的生活下,也尽可能保证每天吃到新鲜的果蔬与肉蛋奶。瞧,刚刚饺子里不就打了蛋?
晚上睡下,感叹晚上吃饺子的舒坦,某个恍惚间,我意识到:生活是在循序渐进地考验我。
到了英国,我会遇到一个全新的、高难度挑战——举目无亲、课业压力、饭食自耕,而现在,我正一点点进入状态。
一年前我被疫情阻塞,独居国内,我学会了如何做一顿饭管一天,用低脂的食材满足口腹的重欲,安排自己和时间;
今年独居南非,我学会了囤积蔬果,用有限的食材、有限的厨具解决饥肠;尽力让自己吃得舒坦又安全,比如:
买新鲜的生菜、黄瓜、水果、西红柿保证维C摄入,饥饱问题用电煮锅就可解决,偶尔买炸鸡可以增添荤腥,周末出门找中餐馆饱餐解馋,达利园的蛋糕、王中王火腿肠储藏陪伴,海天黄豆酱保证饭菜味道,不至于跑偏。
有了这些经验,英国安顿时,我会明确知道自己去当地超市买什么,中超囤什么,被褥要几套,哪些物件功能可以合二为一……
我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就会少走很多弯路,做最高效的决策。
4
早上发微博谈及读者朋友的来信,她被《29岁,我起身奔向世界》感动流泪,直到今天这篇文章的余热还在。
写完又收到一条私信:
看了今天刚刚的微博,原来你会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xingmeirena.com/xmryz/9511.html